病因
• 俗称腻虫,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。
• 干旱年份大发生时危害严重,如不及时防治,轻者减产20-30%,重者减产50%以上。
• 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病等病害
症状
形态特征
• 有翅蚜:体长1.0-1.5毫米,长卵形,复眼暗红色,头胸部黑色腹部黄色或黄绿色。
• 无翅蚜:体长1.0-1.3毫米,长椭圆形,体黄色或黄绿色。
大豆蚜田间种群动态
•东北大豆产区1年大致有4次迁飞,形成较为明显的4个发生阶段。
•初发阶段: 5月中下旬-6月中旬
•盛发阶段: 6月下旬-7月中旬
•消退阶段: 7月底至8月末
•回迁阶段: 8月末至9月初
发生条件
• 越冬寄主分布及数量
• 鼠李分布广数量多的地区,初发期一般较早,为害期较长。
• 鼠李上的越冬卵量,直接影响次春豆田的蚜量。
• 气候条件
• 4月下旬到5月中旬,雨水充足,鼠李生长旺盛,则蚜虫成活率高,繁殖力大。
• 6月下旬至7月上旬,旬平均气温20-24℃,相对湿度在78%以下,则有利。
• 7月下旬,一般降雨增加,植株茂密,田间高温高湿,不利繁殖。
• 天敌数量:异色瓢虫、龟纹瓢虫、大草蛉等。
• 品种抗性:蚜虫繁殖慢,产量损失小。
防治
防治方法
• 防治指标:有蚜株率超过50%,蚜量1500头-3000头/百株以上;或植株卷叶超过5%,温湿度适宜时,进行防治。
• 生物防治: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大豆蚜,如虫霉代谢产物制成的虫霉水乳剂、蜡蚧轮枝菌素等。
• 植物杀虫获性成分的利用:0.3%苦参碱水剂400-500倍液或1.5%除虫菌素水乳剂500倍液喷雾。苦参碱对大豆蚜天敌较安全。
• 化学防治:毒死蜱、吡虫啉、啶虫脒、吡蚜酮等。
河南来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
QQ:3324124982 联系方式:18603962879